《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fā),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1教委為每位教師準備了《致青年教師》,讓我們利用暑期好好閱讀。書中寫了很多教育教學的常識,把自己遇到過的很多有意思的問題和大家分享,讓這些問題引發(fā)我們對教育的關注和研究。感觸很深,我想把它與我們老師共勉。
在書的自序中看到“對教師職業(yè)生命負責”的話時,有點驚喜。雖只讀了短短幾十頁吳先生的書我自己心里就有許多感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團結、正氣、奮進的集體,才能鞭策我們的進步;只有積極、向上、陽光的形象,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發(fā)展的機遇。我們青年,是真正要自覺起來維護這個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xiàn)集體凝聚的力量。然而,優(yōu)秀集體的全面塑造,良好集體形象的建立,絕非旦夕之間、輕描淡寫即可成就。它需要我們青年教師每個人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需要我們關注細節(jié),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
同時,吳老師也坦誠地揭示了現(xiàn)代教育中如“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樣的教育問題。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huán)境也不盡相同?;蚨嗷蛏儆行w現(xiàn)某些獨特“個性”的學生會影響我們的日常教學,似乎這樣的學生比以前還要多一些,特別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課上,這樣的孩子表現(xiàn)的就愈加明顯。以前總信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為這樣,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會繳盡腦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變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常常這樣為了這一棵樹,卻放棄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償失。吳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讓我為此松了一口氣,我想“盡人事,順天意”也許可以成為我們對待“難教的學生”的準則吧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么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fā)我們?yōu)榱宋覀兊膶W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xiàn)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fā)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2每每讀這本書時,不自覺地有一種“厚重”在心底縈繞……吳非老師在書中表達了他的教育理想:“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jīng)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jīng)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xiāng)同一標準的營養(yǎng)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四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yè)后,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父母聽”。
靜態(tài)的語言在腦中不自覺地生成動態(tài)的畫面。愛好學習、圖書館查閱、實驗室研究,我看到孩子們自發(fā)地積極主動地汲取知識;有趣的問題、球場的奔跑、詩集的朗誦,我看到孩子們熱情地詩意地生活著;陽光、歌聲、笑聲,更為這幅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動……可是,為什么在不畫面里,這些原本“免費“的陽光、歌聲、笑聲,竟變得有些昂貴和奢侈。美好的畫面,有一種越走越遠的感覺,也許我的小時候還有些許的影子。在讀這篇文章之前,你若問我想過吳非老師的教育理想嗎,我會說不敢,感覺有那么點不真實。一個在做夢年紀的女孩認為過于理想化的情景,卻成為已近花甲的老教師的堅定期盼,不得不有些傷感?,F(xiàn)在,若你再問我一遍,我要說,我想過并且堅信,因為在我的前面將見證并參與一段很長的教育發(fā)展之路。如果作為我們這些年輕教師都沒想過、不敢想,那么還如何希望這樣的教育理想會有實現(xiàn)的一天。
從這篇文章,或者說從這個教育理想,我想到吳非老師的《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一文,這個學生沒能在做完作業(yè)后,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父母聽,盡管他很希望這樣做,也會讀得很好聽。因為社會、父母,也許還包括老師教導他以后的“生涯規(guī)劃”無非是勤奮讀書,選擇一所名校,進入熱門專業(yè),以后就業(yè)順利,擁有一份高薪的收入,過上體面的生活。父母沒有興趣聽他讀詩,這不能讓他們感到喜悅,寧愿希望他能利用這些時間多做些競賽題。
應該說,不是我們沒有物質提供給他們詩意的土壤,更何況很多的詩意根本無需金錢。為培養(yǎng)學生特長,家長可以說是不遺余力,學樂器、下棋、跳舞……很多新鮮的玩意兒可能聽說的都不多,比如冰球、國跳等等;很多學生學的還不是一兩項特長,一周的課余被排得滿滿,敢情特長比不是特長都多。但是為什么,沒有感受到學生的詩意呢,至少說應該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抑或平靜;反而是更多的浮躁與不快樂呢。因為培養(yǎng)特長不是因為愛好,而是家長希望孩子能通過特長加分,上更好的學校,或是看到人家的孩子都在學怕自己的孩子輸給別人。這樣的心態(tài)和目的下,詩意如何不被瓦解,即便開始心底萌生的愛好也很有可能一無所剩。
也許是社會價值取向的問題,先導致大人為追求金錢,追求令人艷羨的生活而奮斗,奮斗本沒錯,只是忽略了生活的真諦是詩意的棲居。大人再把這種價值觀傳遞或加之于孩子,所以現(xiàn)在的“小大人”們很快熟諳社會的法則,詩意也就越離越遠,進入追求高分,好學校,體面生活的循環(huán)中。
文章中說這位學生是個“有趣”的人。歷史組搞活動,想選一名學生朗誦詩,悼念南京大屠殺的遇難同胞,他剛剛朗誦了兩句,老師就驚喜地說“行了,太好了!就是你了!”這位同學愣了一下,隨即有風度地對老師說:“老師,詩是不能中斷的,請讓我把這首詩朗誦完?!闭f罷,旁若無人地誦讀那首詩,一直讀完。
這個“有趣”讓我感到很諷刺,是我們的不詩意才覺得他“有趣”,也許他才是正常,是否會被選中,在他看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讀這首詩。文中說得對:沒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學生在青少年時代讀什么書,思考什么樣的問題,將決定一生的精神高度。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不但需要詩,還應當有琴聲,有樹,有虹,有夢。
想要改變這個狀態(tài),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達成吳非老師的教育理想,我想到教育中的教師的詩意至關重要。吳非老師也說,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業(yè),從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鼓吹只吃饅頭的人,是知道不吃饅頭會餓死,這當然也沒錯,但他并沒有看到只吃饅頭不讀詩,是另外一種死法。
雖然,本書中沒有一篇題為《讓教師追求詩意的人生》的文章,但是看全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吳非老師很多篇文章的 ……此處隱藏16356個字……在教書生涯中沒有一個喜歡自己以及自己任教學科的學生。我視這一個標準為我終身教學奮斗的目標。
吳非老師說的很對“你在教學中沒有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學習的熱愛,你的努力知識讓學生適應了你的教學,而無形中給學生灌輸了排異性,你沒有向學生有效地介紹學科的內涵,你的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可能是盲目的、不穩(wěn)定的……”
學生喜歡你的課不僅僅在于教學設計的有趣精巧,還在于一個老師的綜合管理教學能力。以前我只是單純地認為貼切學生的興趣,把課弄得花哨可愛點,學生就是喜歡了,例如加入很多的卡通、加入很多孩子們時下關心的游戲等等。現(xiàn)在隨著教學管理的逐步成熟,我覺得如果培養(yǎng)維持那批喜歡你的課的鐵桿粉絲,那么我需要具備的東西太多了。如果我難以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團體討論,全班一團糟,學生能喜歡我的課么?如果我一味地迎合學生沉浸在學生喜好的無聊的樂趣中去,學生錯失了英美有趣的寓言童話、英語世界語言的超前絕倫,學生能喜歡我的課么?如果我難以智慧地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留給他們獨自思考判斷的空間,把他們所有的學習都丟在我設好的框里,學生能喜歡我的課么?如果我的英語課僅僅是無聊地討論,學生每天覺得自己在無方向地交談而失去了在英語課上感受親情、友情、禮儀的話,那么學生又怎么能喜歡我的課呢?
所以我也希望所有的老師都和我一樣吧,把這個標準定為終身為師奮斗的目標,那么我們會收獲更多。
我可以留給學生記憶么?
“這些課的內容,有多少是學生能記住的?學生會記住的是教師的什么呢?這些老師的站姿、手勢、笑容、神情、口頭禪和軼事,往往成為學生的話題,繼而又被學生帶往遙遠的年代?!?/p>
針對前幾個記憶,我想將其歸結為“教學記憶”,我回憶自己學生時代,確乎沒幾節(jié)課是能成為我的記憶的。但也確乎有這么幾節(jié)精彩的課的片段永遠藏在腦海,這是一個老師教學的自豪同時也是一個老師多少年教學積累的精華,這個不堪奇怪,這個應該是“量變到質變”的結果。為了留給學生這些稀少而寶貴的課堂片段,那么我們需要繼續(xù)地努力著,學習是我們唯一的法寶,我們這一職業(yè)要求我們更多地學習,有極強的職業(yè)道德責任感,因為我們使命艱巨。
而針對留給學生后半部分的記憶,我稱為“行為記憶”,那么應該是不計其數(shù)的,學生回憶起你來第一時間應該回憶起的是你的言行而不是上了什么課。針對這種記憶,我想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工作不是你的全部”。因為,我們在社會上扮演著很多的角色,站在三尺講臺上我是一名人民教師,走下去我還是母親的女兒、丈夫的妻子、朋友的知音、賣家的顧客……我們需要為師的執(zhí)著、認真,也需要駐足觀賞這個美好世界的胸懷,懂得體會親情、友情、愛情的心懷,懂得感恩感懷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這些就是學生回憶起你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這些光靠我們的職業(yè)道德很難維持的,這些是做人為事的態(tài)度、是一種習慣,這些只能在平時生活中去體驗。換句話說“一個不懂得孝敬自己父母的老師,怎么可能會耐心地對待我們身邊年邁的家長;一個對身邊的朋友不耐煩的人,怎么能心平氣和地耐心教導學生?”
因此,兩種記憶我們都應該辯證地去努力,用哲學的說法就是“矛盾辯證統(tǒng)一理論”了!
如果我在短暫而寶貴的教學生涯中解決完了這三個問題的話,我覺得我夠格了,現(xiàn)在我會努力再努力的!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15《致青年教師》是吳非先生的工作日志和反思隨筆中的結晶。文章短小精悍,所述問題直白犀利。它所關注的,都是教育教學一線的事。豐富的實例講述了很多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整本書讀完,給我最深的感觸是“教師要關注教育中的點滴小事”。只有教師以身作則,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諦——教本領、育人才。
教育無小事。作為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學生的真正需求,做到心中有學生。要想心中有學生,首先就要眼中有學生。文中《等一會,讓他把話說完》。有位母親告訴我,她的孩子從小就懂事,三歲時就有些讓人想不到的話。有一回,客人問:“如果你有兩個蘋果,一大一小,你把哪個給媽媽?”這類愚蠢的測試往往令人生厭,可是民間教育經(jīng)常熱衷于用這類問題折磨孩子?!⒆踊卮鹫f:“我在蘋果上都咬一口??”客人驚愕的叫了一聲:“這孩子??”她想說的是:“這孩子心眼兒太壞了,兩個蘋果都霸占了!”可是孩子慢吞吞地說:“??然后我把甜的那個給媽媽吃?!笨腿撕苄呃?,對做母親的說:“我差一點兒以為??”母親笑著說:“我的習慣是讓她把話講完;而且可以等他,讓他把話重講一遍?!焙玫慕逃酥腔郏€在于有耐心。一個孩子的成長,要好多年,作為家長和教師,要有種樹人那樣的耐心,在平靜中等待。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說得真的很準確。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然而走進了這個學校,其中的很多東西不適合拿來教導學生,特別是在小學。在學生面前,我們是榜樣,小孩子尤其喜歡模仿。吳先生在《不是活潑,是缺乏教養(yǎng)》中毫不客氣地批評了“自以為是”的諸多個性行為。這篇短文雖僅有寥寥千余言,但對我們來說,這是應引以為戒的。 除了教授知識以外,小學中所教授的更重要的是習慣,而習慣的培養(yǎng)應是每天每日從不間斷的,這就要考老師敏銳的觀察能力了,不放過每一個教育契機。書中《的確有難教的學生》這篇文章寫得讓人難過。確實教師的力量很有限,它遠不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墒?,如果在孩子小時候,作為老師能不斷地在他心里種下善的種子,至少他不會變的太可怕。教育不僅是教師自己的事情,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事情。但作為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如果我們能在這六年里,一直告訴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給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學不會,他也會記得,就不會走的太遠。因為在他小時候,也只有在他的思想、心靈還沒有完全定型的小時候,我們對他的教育才能有點用,便更不能放棄。把學生的心靈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護不需要很多語言,需要的是用行動去證明,用微笑去感化,用愛去澆灌。
相對于專業(yè)、業(yè)務的學習,吳非先生認為更重要的是教師自身品德、素質的提高,他花了大量筆墨來論證它。《教師心中要有陽光》、《你為什么不快樂》、《我們將留給學生的記憶》、《教學樓里有多少個洗手間》都是在告訴我們,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之大,在學生心中留下的印象之深。然而也有《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要向學生表明我們的愛憎》等文章告訴我們教師不是“圣徒”,否則便是苛責教育。一開始自己覺得這樣的觀念會不會是矛盾呢。后來也就了解了,這不是矛盾,說到底,都是要求教師一定要修煉自己的品德。而我思考,做到這件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給學生的要求也給自己一份。
如果我們想讓學生努力學習,我們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大方得體,我們自己首先就得大方得體。我看到很多喜歡整理東西、整理自己的老師,他們的班都很干凈,他們的學生儀表得當。對別人大方的老師,他們的學生也很有同情心。都說什么樣的老師帶什么樣的班,真是一點不假。
書中的故事還有很多,要當一名合格教師要關注的問題還有很多。學無止境,路也沒有盡頭。每一處的風景,哪怕是一草一葉都需要我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熱愛的心靈。不輕視每一件小事,力所能及地認真教育,和學生一起成長。
文檔為doc格式